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方积乾的提案锁定在“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十年时间里,他的许多提案都是围绕 “社区卫生”。 在医改饱受争议的同时,“社区卫生”开始浮出水面。“小病实际上占了医院门诊的八成以上,降低小病的医疗费用就能大大减轻老百姓的看病负担。”方积乾认为,社区卫生是当前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关键。 然而,老百姓形成了
感冒发烧等小病都要上大医院就诊的习惯。“一方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负担过重,一方面是社区医疗资源大量闲置、浪费严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医生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调查数据显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均门诊量高达1.2万人次,一些社区卫生机构日门诊量仅有三四十人、甚至十来人。 早在1997年,国家便开始社区卫生的探索。从出生到成长,社区卫生走过了十年“试验期”,但是依然缺人才、缺设备、缺投入,社区卫生机构在重重困难下艰难前行。 社区医生的缺位 30岁的刘晓在广州已经工作3年,现供职于一家建筑设计院。一个普通的感冒发烧,让工作忙碌的她有些狼狈不堪。生病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家省级医院。结果,挂号、候诊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医生短短几分钟内便给出了诊断。事实上,刘晓朝每天出门上班的方向步行5分钟,就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样是医保定点医院。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75%的市民不愿意选择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他们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万一把大病当作小病误诊,那可怎么办?”社区医生的缺位,正是社区卫生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全科医生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专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机构不一定‘玩得转’。比如,内科的
甲亢专家就不一定能看好
头晕之类的病。”方积乾表示,面对社区各式各样的病人,专科医生难以对症下药。 “按照规划,每万人需要配备2名全科医生。如果按照全省5000万左右城市人口计算,则需要1万名全科医生。” 省卫生厅副厅长彭炜告诉记者。目前的现实是,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合格的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
(责任编辑:秦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