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胃炎

中药治胃炎 治标又治本

时间 : 2009-03-28 02:55:14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用饮食疗法或小中药养胃的效果非常好.下面介绍一下: 胃病治疗中的各种问题   1.取橘络3克(果皮内层的筋络)、生姜6克,水煎加红糖服用,对受寒胃痛者有一定疗效。   这个偏方中的橘络起到了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而生姜的作用则是能够发表散寒、温中,至于红糖的药效,中医营养学认为,红糖性温,能“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   2.清晨养胃汤   材料:红枣50克,带蚕蛹的蚕茧20个,适量白糖。   做法:1.将洗净的红枣,和蚕茧一起入锅,加800克水。    2.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15分钟。    3.滤汁入大碗,加入白糖调味即成。   功效:汤甜味美,养胃健脾,润肺生津。   3.桑椹三明治   材料:切片面包若干(无味或咸味)、桑椹罐头1瓶。   做法:1.将桑椹罐头打开,舀出3~4粒桑椹粒放在面包上。    2.再舀几勺桑椹汁,均匀地浇在面包片上,将面包片对折即可。   功效:不仅养胃,还具有明目、清肝及健脑的作用。   4.早晚养胃粥   材料:粳米50克、大枣10个、莲子20克。   做法:1.莲子用温水泡软、去芯,粳米淘洗干净,大枣洗净。    2.三者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旺火煮开后,文火熬煮成粥。    3.根据个人口味调味后早晚食用。   功效:养胃健脾,还可防治缺铁性贫血。   5.清炖鲫鱼   原料:鲫鱼1条,橘皮10克,生姜50克,胡椒2克,吴茱萸2克,黄酒50克,盐、葱、味精适量。   制法:将鲫鱼去鳞及内脏,生姜切片后放鱼上几片,其余和橘皮、胡椒、吴茱萸一起纱布包填鱼腹内,加入黄酒、盐、葱、和水15毫升,隔水清蒸半小时,取出药包加入味精即可。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温胃止痛,克辅治虚寒胃痛,对清水腹泻,腹痛也有效。   砂仁肚条   原料:砂仁10克,猪肚1000克,花椒、胡椒、葱白、生姜适量。   制法:按烧菜的一般方法制作。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胃脘冷痛,胀闷不舒,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   6.山药百合大枣粥   将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苡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本粥特别适合胃病中医辨证属胃阴不足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   7.砂仁羊肉汤   将砂仁10克,白胡椒3克, 生姜数片及适量羊肉共煮汤,熟后放入适量食盐服食。每周3次。其中砂仁温中化湿、行气和中;白胡椒、生姜辛温理气;羊肉辛温补虚、养胃散寒。砂仁羊肉汤具健脾散寒、温胃止痛的作用,特别适合胃病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8.木耳炒肉片   将黑木耳干品15克用温水发好、洗净,猪瘦肉60克切片放入油锅中炒两分钟后,加入发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盐适量,清汤少许,焖烧5分钟即可服食。每周3次。其中黑木耳益胃滋肾、调理中气,与猪瘦肉合用,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特别适合因为情志不畅所致的胃病,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连及胸胁、嗳气反酸,每因情志因素而发,苔薄白、脉弦。   除了合理选择药膳外,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第二,避免过多食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酒及过热、过甜的食物;第三,不要睡前进食(尤其是饱食),因夜间进食影响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药补不如食补"胃大多数情况下在于"养".   下一页:治疗胃炎的十大中成药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中药治胃炎 治标又...”相似的文章

更多>>

胃炎疾病

检查 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检,是确诊胃炎的主要方法。 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达70%~90%,可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检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还可以在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前后检查,...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