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肠癌

加强保健 小心肠癌发生

时间 : 2009-03-28 23:41:01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据有关资料显示,结直肠癌居癌症死因的第三位,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发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膳食结构不合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何自我判断和保健,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某高校的一位女大学生近半年因腹泻、腹痛到医院看病,医院诊断为肠炎,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自己摸到腹部肿块才来医院普外科五病房就诊,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由于她的疏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不能不令人惋惜。   据有关资料显示,结直肠癌居癌症死因的第三位,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此趋势在大中城市较明显。全球结直肠癌每年发生新病例达94万,每年近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和年龄外,结直肠癌发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膳食结构不合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另外,早期诊断的肿瘤癌症患者与肿瘤已经扩散的患者相比,成功治愈的机会高得多。所以,如何自我判断和保健,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据专家介绍,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即位于升结肠、横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30-50岁之间。大肠癌是一种早期症状隐蔽的癌症,容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其发展较慢,在较长的时间中仅限于局部,早期发现可手术根治。数据显示,大约有三至四成的大肠癌病人因医生和病人本身的疏忽而被误诊。与大部分癌症发病率逐年下降相反,世界上肠癌的发病率正以年均2%的速度上升,而上海的调查显示,我国肠癌发病率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达到年均4%。   如果你最近有以下表现,那么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了。(1)便血;(2)黏液便和脓血便;(3)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大便完毕后有大便不尽的感觉;(5)腹泻或便秘交替;6)腹痛和腹胀;(7)贫血与消瘦。当有以上表现时就应该考虑癌变的可能,最好去做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有效手段。   专家介绍说,大肠癌的发病被认为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减少肉类和脂肪的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谷类纤维素或水果、蔬菜纤维素)、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含多量维生素A和C的黄绿色蔬菜;饮食不宜过分精细,适当进食一些粗粮;不吃霉变的食物。   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是最有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戒烟,烟草中含二甲基胫,长期吸烟的人可诱发大肠癌。限酒,酒精通过改变人们饮食习惯而增加致癌的危险性,如低维生素、低叶酸饮食等。   三、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因为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使大便内的毒素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肠壁在毒素日久的刺激下发生癌变。   四、发现大肠腺瘤应速摘除。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80%以上大肠癌系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因此一旦发现,应予摘除。   五、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如有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存在,应定期去医院检查,一旦发现有癌变趋向时,应及时进行治疗。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防止和减少大肠癌最有效措施。   小编推荐:除了能美容,橄榄油还是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则更因为它在预防大肠癌方面的功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赞誉。 [详情请看>>>>橄榄油有助预防大肠癌] 防癌 多吃这些蔬菜 生活中的防癌水果 预防癌症新十六条 警惕!吃的太油易得癌 注意:熬夜容易惹上癌症 远离乳腺癌 不可不知5点 食品中致癌物质有哪些? 水果颜色决定抗癌效果 抗击癌症中国几乎全面溃败 防癌健康饮食四法则     想了解更多肿瘤的相关知识 ,请点击>>>>  癌症频道 (实习编辑:陈俊琦)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加强保健 小心肠癌...”相似的文章

更多>>

肠癌疾病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全项(肝肾功能+血清铁)、大便常规+便潜血等化验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有无缺铁性贫血、肝肾功能等基本情况。进行血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检测,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在大肠癌患者中,C...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