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胃溃疡

教师 胃溃疡的高发人群

时间 : 2009-03-28 21:22:34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生活中很多人都遭受过胃酸过多胃痛等不适侵袭,在部分特殊职业中更是如此。特别是冬季胃病更易成为很多人群的职业病。据专家介绍,“行业胃病”是对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造成的胃病的泛称。调查显示,教师、司机、白领、交警、个体业主、环卫工人、记者、学者等是最容易产生胃病的八大行业,其从业者患胃病的几率要比其他行业从业者高出2.3倍。其中教师更是以78%的得病率高居首位。     教师:压力大了就胃疼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以个体脑力劳动为主,在教学中他们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职业习惯,事业心、进取心和自尊心都较强。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年教师,他们在学校往往独当一面,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是教育工作的骨干;而在家中又是家庭的支柱,精神及体力的负担都很重。有资料报告,教师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如胃病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慢性胃炎的患病率相当高,其中胃病患病率为15%~25%,这与教师平时精神紧张有密切的关系。   记者:长期心理输出是主因   全民胃健康工程调查数据显示,有六成左右的媒体从业者患有胃病,更有两成左右的人伴有经常性胃痛。记者的生活不规律是出名的,有时睡到中午才去上班,有时却需要通宵达旦地写稿,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心理无法完全放松是造成以上症状的最大原因。总之就是长期“心理输出”,即长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生存状态,极少关心自己,同时还得承受不理解、被威胁警告等。   公司白领:加班加出胃病来   这类人有知识、有能力,平时也自认为已经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由于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之中,经常无法有规律地饮食,有时在上一顿省略的情况下又陪客户不停地吃上几个小时;在工作的紧要关头往往情绪高度紧张,因为情绪紧张又常常会忍不住往嘴巴里塞许多零食之类的“垃圾食品”,使得他们的胃也跟着不得休息,自己在加班加点,胃也在加班加点地生产胃酸。   销售人员:都是“应酬”惹的祸   由于工作需要,饭桌上的应酬成了他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时候一天要同时参加几个饭局。过量饮酒、不定时进餐、吃夜宵等习惯严重损害了肠胃健康,扰乱了其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为诱发各类肠胃疾病提供了条件。随之而来的就是经常会有胃部泛酸、绞痛症状出现,最终导致美食当前,却经常一点感觉也没有。   得了胃病饮食上要注意以下11条原则: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实习编辑:陈占利)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教师 胃溃疡的高发...”相似的文章

更多>>

胃溃疡疾病

1.胃液分析和胃酸测定 胃液分析与胃酸测定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都有帮助,基础胃酸分泌量(basal acid output,BAO)>5mmol/h可能为十二指肠溃疡,BAO>7.5mmol/h则应手术治疗,BAO...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