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猝死

拯救猝死 自动除颤器来帮忙

时间 : 2009-03-28 19:43:54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我国南北方心血管疾病发病差距缩小,猝死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专家呼吁尽快立法允许非医务人员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受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中国南方和北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原本存在很显著的差异,但记者从第十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获悉,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整个国家来看,猝死率整体呈现增长高潮,每年猝死者高达55万人。   我国多位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指出,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尽早进行电除颤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然而,我国在公共场所设立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次会议上发布的《降低国人猝死推动AED进程倡议书》大声疾呼,应尽快在公共场所设立除颤器,并立法允许非医务人员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南北方心脏病发病差异缩小   受气候条件、长期外因的影响,中国南方和北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原本存在很显著的差异,例如南方的“脑卒中”特别是出血性的症状比北方地区要多,南方的血脂异常程度没有北方严重。然而,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昨天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差距在逐渐缩小。   “20年前,广东省人民医院CCU一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还没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一个月的多,”专家指出,但他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大超过遗传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家在饮食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比较多,所以一些病的发病率开始接近。   “这几年现在来说冠心病的发病率比较接近了,猝死的发生率也出现高潮。” 专家说,目前,我国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上升的曲线越来越陡,表明发病率越来越高,显示我国加强医疗督导力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公共场所应设立自动除颤器   专家指出,猝死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猝死者不幸倒地时,第一目击者的抢救至关重要。国外通常在机场、公园、大型商场、博物馆等地设立自动除颤器来拯救猝死者,美国有些地区街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立一台除颤器。据了解,在美国西雅图等地区,医院之外发生的猝死抢救成功率已从原来的2%上升到30%~70%。   “但我国,目前公共场所中只有北京首都机场安装了自动体外除颤器,但安装后仍然发生一例乘客猝死的悲剧。”专家指出, “救命仪器”形同虚设的原因是,机场规定除颤器只限于医生使用。“乘客倒地时,怎么保证附近恰好有医生在场?”专家说,“只限医生使用”的另一问题在于,乘坐飞机的医生如果使用除颤器救人,相当于异地行医,如果拯救未果,还将陷入被病人家属追究责任的麻烦。对此,专家表示,香港已经设立了186个户外自动体外除颤器,普通民众如发现猝死者,也可以使用该仪器救人,目前并未出现因除颤不成功而被控告的情况。   应培训非医务人员使用除颤器   “其实除颤器‘很傻’,有明确的语音提示和示意图提示操作程序,如果病人没有房颤,就不会放电。”专家指出,不必担心非医学人士误用会伤人。高润霖说,当猝死者突然倒地时,周围目击者应成为挽回生命的第一救助者。具体来说,应迅速将除颤器的除颤电极片贴在猝死者的胸前。启动除颤器后,它能自动、迅速地检测和诊断猝死者的心律,对于发生的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能迅速自动充电、放电,进行除颤治疗,将猝死者致命性室颤瞬间转为正常的窦性心律,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除颤器从启动检测到发放有效的电除颤治疗只需21秒的时间。   据了解,在社会公众中宣传和培训自动体外除颤器技术还未真正启动,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允许非医务人员使用这种仪器。专家们表示,除颤器一台售价一两万元人民币,并非高不可攀,“建议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先考虑在公共场所设置除颤器,并尽快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陆云云)
关键词: 猝死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拯救猝死 自动除颤...”相似的文章

更多>>

猝死疾病

一、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 一般可以检查到明显的诱因: ①外在诱因主要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过度吸烟等。 ②内在诱因有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内环境紊乱等。 二、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以下三...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