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猝死

防猝死 自我解压是关键

时间 : 2009-03-28 19:43:34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专家指出,“中坚力量”之所以猝死几率高,除身体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外,   直接诱因就是情绪过度紧张、心理压力太大。   日前,广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刚满50岁的教师胡湘岳突然毫无征兆地倒在了讲台上,被突发的心血管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而就在2007年,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猝死”事件相信不少读者仍然记忆犹新――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名副主任医生突然猝死、广东省名律师颜湘蓉猝死事件……   “‘中坚力量’发生猝死的现象近年来与日俱增,如果他们本身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外加工作生活压力大这个外在诱因,很容易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专家介绍,临床观察发现,脑力劳动者发生猝死的几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因此自我解压、定时体检成为重中之重。   中青年猝死位列亲人“人生负面事件”榜首   目前,“猝死”在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死亡时间不定。著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形成国际统一标准,特根据死亡的时间,将“猝死”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等3种,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而比例最多的心性死亡一般发生在1小时内和6小时内。专家认为,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群突然发生猝死的原因是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或体力运动负担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电紊乱、心律失常,从而导致死亡。   中青年猝死往往会对亲朋好友造成巨大打击。一项调查表明,在人生43件“生活负面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远超过坐牢(得63分)带来的伤害。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翻番。专家指出,此类人群很可能身兼重要的社会职责和担当着家庭支柱,所以此类事件对家庭、社会都是巨大损失。她强调,中青年尤其是本身曾查出心脏功能存在异常者一定要将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列入日常“警备”之中。   专家点评   超强度支出易致心律失常   本报刊发的胡教授相关报道中对其身体状况和工作状态进行了详细介绍,记者请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点评。   报道中描述:“连续上了3节课,胡老师倒下了。‘我周三下午还跟胡老师通电话,他说自己不太舒服,周五要去看病,谁知道周四就走了……’有老师称。”报道介绍,学校开学第一周,胡教授就非常认真严格地按课程表安排备课上课。而这种对职业的太过认真在旁人看来正是他病情忽然发作的因素之一。报道中记录:“上周四下午,胡湘岳有4节课,他连续上了3节课之后,在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支持不住倒在椅子上,就永远没再起来了。那天,两节‘大学物理实验’的理论课后,胡湘岳接着上实验课,带领所有学生参观学院的物理实验室,逐一介绍实验室的位置和作用、实验操作规定等。”   专家告诉记者,当人在讲话时、工作状态中,往往会集中全部精力,大脑以及身体各器官全力以赴积极运行支持人的思维高效运转,此时整个人体都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如果心脑血管本身存在“毛病”,此时很可能“扛不住”如此高能耗、超强度支出而出现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
关键词: 猝死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防猝死 自我解压是...”相似的文章

更多>>

猝死疾病

一、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 一般可以检查到明显的诱因: ①外在诱因主要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过度吸烟等。 ②内在诱因有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内环境紊乱等。 二、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以下三...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